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99公益日就要来了,一年一度的大狂欢,给盆冷水清醒一下

水也有灵魂 2018-10-12 09:531300 人围观, 发现评论数0个 原作者: 刘士超、魏辉辉

摘要 :说了这么多年,却依旧做不好这一点


文章首发于CM公益传播」公众号

首发日期:2018年9月3日


距离腾讯的99公益日还有三天,阿里的95公益周已经在9月1号拉开帷幕

每到这个节点,公益界都能沸腾许久。公益狂欢节,我们想发出点“违和”的声音:捐过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这,便是公益透明度问题

在去年的99公益日期间,多个项目存在疑似刷单套捐行为。之后腾讯也确认,共有2.5万个个人账户存在异常捐赠行为,捐赠笔数超23万笔,捐赠金额超700万,涉及配捐金额超370万。(数据来源于《公益时报》)

 

▲图片来源于腾讯公益


找出问题自然很好,但这并不能完全平息公众的质疑:除了能查到的数据外,还存在哪些“猫腻”不得而知?

我相信,任何一个参与到公益行动中的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善款被不当使用的事实。

这不仅是公益透明本身的问题,说的严重一些,这是中国的公益事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

但我们现在做的,远远不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募款机构来说,他们需要告知公众三个层面的情况:第一,接受捐款的情况;第二,资金的流向;第三,资金使用的效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传信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说,中国绝大多数慈善机构,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而捐款最终用到哪里去了、用得怎么样,几乎没有交代。(邓国胜:中国青年报调查)

 

近几年来,公益界的悲喜剧似乎一直没停过。因透明度不高、负面新闻不断,中国很多慈善机构饱受诟病,陷入了信任危机。根据《2017年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有77%的公益慈善组织透明指数得分不及格,5成公众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满意。(数据来源于东方网)

2011年,郭美美事件将红十字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公众对公益机构的质疑达到顶点,人们无法确定自己捐出的善款究竟是用得其所,还是被人贪墨。

2016年,深圳发生的罗尔事件更是引起了对个人求助权利与捐献人风险意识的拷问。筹款后的执行监督、财务公开等问题也引发社会热议。

2018年,发生在河南太康县的“王凤雅众筹事件”,屡遭公众质疑,并出现多次舆情反转。最终出现让受捐者委屈、捐款者后怕的双输结局,不仅消耗了社会善意,也让公益众筹的可信度受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种公益舆情的背后,实质是公众对规范公益运行、提升透明度操作、确保监管到位的期待,同时也在提示公益相关方,公益透明和风险防控是解决和回应公众信任的重中之重。

2017年,我国社会捐赠已经达到了1558亿元。(数据来源: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8)预计今年的捐赠也是只多不少。但随着捐款数额的增多,公众也更加重视其中的透明度问题,尤其是多次募捐丑闻的爆发增加了人们的不信任感,如同之前的郭美美事件,“我们不知道自己出于善意捐出的钱是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还是变成了郭美美们的兰博基尼”,很多人最大的顾虑也在于此。

公益透明度直接影响到公益组织的募捐效果。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公益的透明度呢?或许我们能从国外公益组织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示。

 

美国:

美国的公益事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政府监管和机构自律并重的机制。

美国没有慈善法,但在《信托法》、《税法》等法条中,对公益慈善捐款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公益慈善可以免税,但必须以透明度为前提,而且获得免税的慈善组织必须向社会公开财务报表和相关材料,以便让所有人查阅。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增强监管。如果不能通过他们的财务审计,就没有办法吸引慈善资金。比如知名慈善评估机构:“慈善导航(Charity Navigator)”,就有着一套完整公正的评估系统,对全美8000多家公募慈善组织进行评估,透明度正是评估的两大指标之一。

 

 

▲图片来源于Charity Navigator官网

 

比起监管,更重要的还是行业自律。美国的公益项目,包括申请、款项拨付还有运营费用预算等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并且捐助的每一个流程,包括捐款、会员会费、管理人员薪酬、慈善开支去向都有记录,任何人都可查阅。

例如著名社交众筹平台GoFundMe,就要求每个募捐发起人必须呈现自己真实的Facebook信息,就是为了让公益变得更加透明,以获取人们的信任。这样一来,人们即使不直接进行捐赠,也会愿意通过社交网络去分享公益,这就是信息透明的力量。

 

▲用户可在GoFundMe上发起众筹

 

英国:

英国有着专门的慈善委员会来监管公益慈善组织。每一年都会向社会公布年报。将前一年的慈善机构注册、获批、投诉案件等情况一一说明。如果一个慈善机构的筹款多于50万英镑,则必须接受审计。而民众一旦发现慈善机构存在不合理行为,就可以进行投诉。

 

加拿大:

慈善组织一旦注册,就必须对公众公开透明,并接受公共监督。所有募集到的资源(包括钱、物及志愿人员)如果不用于慈善活动就是非法,慈善管理人员也不得使用募捐资金或物品。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公益组织在机构人员的收入透明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以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澳大利亚分部为例,每年都要向外界提供了一份高管的薪金清单。同时将财务信息制成报告放到网上,让公众一目了然。

 

▲World Vision Australia基金去向明细,局部截图

 

新加坡:

新加坡《慈善法》规定:所有的慈善组织每年都必须提交年度报告。同时慈善机构必须聘请外来审计师,在网站上公布其财务简报,以供公众参考。

从以上几个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公益慈善做得越好,透明度也就越高,想要提升公益的透明度,必须要多方联合,从立法监管、公众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自身信息公开等几个方面共同提升透明度。

加大信息披露

 

信息公开是公益透明与否的核心和基础。正所谓“大道不畅,小道必猖”,与其被公众质疑陷入被动局面,不如主动出击,公开相关信息。

尤其在信息公开方面,要做到规范化,常态化,必要时可设立公共部门和新闻发言人等,比如友成基金会就配备了专门的公共关系专员。当然信息公开并不是越详细,越频繁越好,过度的公开会给公益组织造成巨大的负担。明确哪些信息该公开,哪些信息不用公开,这是在信息公开时应该想清楚的。

 

建立慈善透明奖励机制

 

国外的公益慈善机构大多享有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这也是国内公益立法的趋势。政府财政资助是许多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果能将公益透明度与优惠政策挂钩,想必也会大大激励公益组织提升透明度的积极性。

 

引入第三方评估

 

由公益组织内部或政府(官方背景的公益组织)进行的评估往往容易引发质疑,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评估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以获得公众信任。因此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公益事业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大多有着知名的第三方公益评估机构。但目前国内具备足够影响力的第三方公益评估机构还比较欠缺,要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扩大评估结果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引导公益慈善机构完善透明建设的重要依据。

 

欢迎公众和媒体监督

 

在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缺位的情况下,媒体成为监督中国公益行业的中坚力量。“曝光”是媒体的“天性”,许多公益组织因此十分抗拒媒体,殊不知抵制媒体反而容易造成更大的负面效果。做公益要善于利用媒体,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以消除误解,塑造自身形象,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互动。

对于捐赠人而言,他们希望看到自己捐的钱的确被用在了正确的地方,而不是“云深不知处”。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监督的门槛,同时也为公益慈善组织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披露渠道。但正如前文所说,慈善信息公开是有一定边界的,要考虑公开的成本。同时信息披露要尊重捐赠人的意愿、保护受助人的隐私。

 

 

▲图片来源于GTI

 

公益事业在中国发展方兴未艾,公众对于公益持有极高的热情,从近几届99公益日的盛况可见一斑。但是另一方面,公益又十分脆弱,任何丑闻的出现都可能对公益事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透明度”是公益领域的生命线,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不够透明引起的。如果能够做到公开透明,监管有效,评估公正,相信中国的公益才能真正成为阳光下的事业,前途才能一片光明。


收藏 邀请

已有0条评论

返回顶部